研究進展
【JAMA Oncology】早期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局部區域控制與遠期生存的關系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李曄雄教授領導的中國淋巴瘤放射治療協作組(CLROG)繼2015年在Leukemia和Blood發表兩篇重要論文后,2017年將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Improved Locoregional Control With Prolonged Survival in Early-Stage Extranodal Nasal-Type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發表于醫學權威期刊JAMA Oncology(IF 16.56)。李曄雄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為我院放療科楊勇主治醫師,山西省腫瘤醫院放療科曹建忠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早期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接受放療后的5年總生存率達到70%。放射治療是最有效的局部控制手段,但隨著全身治療的進步,關于局部區域控制率(LRC)的提高能否轉化為無進展生存(PFS)和總生存(OS)以及化療CR后能否降低放療劑量已經成為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針對上述問題開展了多中心研究,全國10家腫瘤中心共納入1332例早期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研究發現,隨放療劑量提高到50-52 Gy,局部區域復發、疾病進展及死亡風險均逐漸降低,首次系統地證明50 Gy為最佳放療劑量。將患者分成不同的放療劑量組(0 Gy[單純化療]、10-39 Gy、40-49 Gy、50-59 Gy和60-70 Gy),發現不同劑量組的LRC與PFS和OS存在強相關性(R2 分別為0.988和0.97),每提高10%LRC可提高8-9%的PFS或OS。接受放療的早期病人,高劑量組(≥50Gy)較低劑量組(<50 Gy)有更高的LRC(85% vs 73%; P <0 .001)、PFS(61% vs 50%; P = 0.004)和OS(70% vs 58%; P = 0.04),照射劑量是獨立預后因素。高劑量放療提高局控的規律與放化療順序或初始化療近期療效無關,即使化療后達到完全緩解,高劑量組(≥50 Gy)的5年LRC(88% vs 73%, P = 0.04)仍然明顯高于低劑量組(<50 Gy)。局控率的提高和生存獲益的線性相關性得到了31項研究共3438例病人的外部驗證。
該研究成果是《JAMA Oncology》雜志目前為止中國大陸地區唯一的原創性論著(Original Investigation Research),優化了放療劑量,明確了放療通過提高局部區域控制以根治早期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的重要作用。說明早期結外鼻型NK/T細胞淋巴瘤照射技術是治愈的關鍵因素,早期不僅僅是全身性疾病,大部分病人也是局部區域性疾病,為治療理念與臨床研究提供了理論及實踐基礎。